黄炎培与职业教育

一、誓承师训,教育救国

黄炎培的家乡在如今的上海市浦东川沙县,当时的川沙因地处东海一隅,经济比较落后,教育很不发达,直到1834年才有了一个观澜书院。这个书院是川沙的文化聚会中心,也叫文会。有点像现在的笔会或征文比赛,各书院每月轮流出诗文题目,大家依题写作,名列前茅者可以得到一笔奖金。黄先生每会必得奖,奖金的收入比他当时当私塾老师的薪金还高。那些年,黄炎培就是靠这些奖金和当教师的工资勉强维持自己与两个妹妹的生活。

经过考察,黄炎培认识到,要想在川沙办学,利用观澜书院见效最快,而且影响也大。为慎重起见,他会同张志鹤,根据清政府1902年公布的高等中小学章程,书写了一份报告,冒着大风雪,两渡长江,送到当时的南京总督府,获得批准后又递交报告到川沙厅,几经周折。终于,1903年正月末,观澜书院改为川沙小学堂。黄炎培被聘为总理(即校长),并亲自授课,但不拿薪水。经费不足,他动员工商界和实业界人士捐资助学;师资不足,就办师范讲习所,培训师资。办好小学以后,黄炎培又办中学,并带头积极倡导职业教育,同时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劝学活动。他联合各学区议长、劝学员深入各街坊村庄进行宣传,一边调查一边劝导,耐心细致地向广大民众解释教育兴国、教育自立的道理,要求各私塾进行改良,有生源而没有学堂的一定要办学堂,争取做到“无一人不学,无一个不立学。”

经过多年的努力,黄炎培把教育救国的抱负,变成具体有效的行动,并取得了巨大成绩,他创办的许多中小学,一直到现在还在发挥积极作用。

二、创办职教,独树一帜。

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他早年立志于“教育救国”,经历了近20年的探索和追求,一开始致力于广办学堂,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辛亥革命失败后,他痛定思痛,深入地研究了西方一些先进教育思想,并且到国外许多国家以及国内几个省市广泛的调研考察,逐渐萌发兴办职业教育的决心,孕育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

在黄炎培长时间的考察过程中,他对中国社会的教育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见解和措施。当时中国教育的一切弊病的根源,就在于教育与职业的分离,学校与社会的脱节。1916年9月,黄炎培对职业教育作出了定义性的阐说,他认为,教育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具有“职业性”的,就是与生活、生计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职业教育并不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而是教育的实质本应该立足于职业,职业教育的理论反映了教育的一般规律,黄炎培在国内外考察教育时积极宣传其职业教育思想和理论,博得不少有识之士的支持。使他在联络同志,募集资金,调查研究,积极筹备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组织工作。1916年9月,他组织了职业教育研究会,附属于江苏省教育会,会员有148人。1917年1月黄炎培发表《职业教育实施之希望》一文,把职业教育的实施与挽救“飘摇之国运”联系在一起,明确地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社会国家最困难的生计问题。”也就是要解决人民大众生活问题。为此,他四处奔走,大声疾呼,当时一些工商界头面人物如聂云太台、徐静仁等都被他感动,纷纷表示支持创办职业教育,连远在新加坡的陈嘉庚被他打动,在中华职教社的创办中出了不少力。

经过一段长期充分的准备后,1917年5月6日,黄炎培首创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宣告成立,中国的职业教育从此掀开了历史的第一页,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一篇《宣言书》,这份《宣言书》是黄炎培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马相伯、张元济等,共四十八人署名发表的。《宣言书》中指明了当时中国教育的危机在于毕业及失业,就业者所学知识不能实用;它揭示了中华职教社的宗旨:一是为改良教育作准备,二是替学生谋服务社会的准备,三是替中国和世界谋增加生产的准备。这实际上就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体现。这个基本观点,构成了他研讨职业教育和从事职教活动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他构想如何办各类职业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

中华职教社成立后,黄炎培又办起中华职业学校,办得十分成功。中华职教社集合各地职业教育学者,在全国推广职业教育。几年之间,职业教育就在全国蔚然成风。到1921年,全国职业学校及各类补习学校已达700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