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

(1868 ~ 1940)

中华职业教育社发起人。字鹤卿,号鹤庼,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人。6岁入家塾,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举人,十八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入翰林院授编修。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后,弃官返乡兴学,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后任嵊县剡山书院院长。二十七年任上海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黄炎培、邵力子等均为该班学生。二十八年春与蒋观云等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被推为会长。同年夏,赴日本考察回沪后,适南洋公学学生受校方和教员无理压制引起风潮,辞职离校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三十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被举为会长。次年参加同盟会,为上海分会会长。三十三年赴德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武昌起义后回国,民国元年(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反对清末学部奏定的教育宗旨,认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主张教育应从造成现世幸福出发,而以达到“实体世界”为最终目的。并认为军国民教育、实体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是造成现世幸福的教育,世界观教育是追求实体世界的教育,美感教育则为达到实体世界之手段。这种教育观点成为临时政府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其间,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后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再赴德国学习。民国4年在法国与李石曾、吴玉章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及华法教育会。民国6年1月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同时实行教授治校,宣传劳工神圣。“以美育代宗教”。同年5月发起成立中华职教社,为特别社员。民国8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被迫辞去北大校长。同年7月递补为中华职教社第一届议事员会议事员。民国9年5月当选中华职教社第二届议事员。民国10年被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民国12年5月当选中华职教社第三届议事员。同年离开北京大学,再赴欧洲,参与要求英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兴办教育事项。民国13年、15年分别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民国16年除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监察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外,倡议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并任院长,后改为中央研究院院长。民国17年后辞去各行政职务,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还兼任交通大学、中法大学、国立西湖艺术院校长以及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民国18年当选中华职教社第二届董事会候补董事。民国19年当选中华职教社评议员。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又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推为副主席。民国21年当选中华职教社评议会主席。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民国27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民国29年3月病逝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