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女子职教岁月
我与“温暖工程”结缘

作者:赵苹和

1992年,我从上海市妇联机关调到市妇女干部学校担任常务副校长,主要从事妇女干部的培训工作。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国企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上产生了一批批下岗职工,其中下岗失业女职工占很大比例。为了帮助她们重新就业,我校开展了女子职业培训。从此,我和职业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5年我加入了中华职教社,黄炎培先生提出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办学宗旨,是我们办学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市劳动局的关心支持下,增设了上海女子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学校开设免费的技能培训班,如点心制作、家政服务、服装设计与制作以及企业家创业班等。办学中,我们努力提高失业妇女的专业技能水准和心理素质,促进她们再就业和愉快地转岗。这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校被评为上海市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本人也被评为上海市万人慈善教育优秀组织者。

我已于2004年退休,现回顾这退休前的十年职教生涯,是我工作中最难忘,也是最有成果和价值的十年。

我走进温暖工程

上海国企改革纺织系统首当其冲,数万姐妹纷纷下岗,市妇联、妇干校给予了高度重视,但这毕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此时,我受邀参加上海中华职教社召开的座谈会,社领导介绍了中华职教社孙起孟理事长倡导的温暖工程已首先在上海试点启动,提出“为国分忧、为民效力、灯亮一盏、光洒成片、急人所急、雪中送炭”的指导思想,以“不厌其小、务求其实”的精神,真诚地为广大下岗职工服务。上海市妇联陆凤妹副主席还是温暖工程上海促进委员会的副主任之一,上海中华职教社也拟订了温暖工程实施计划,参加这次座谈会确实收获很大,使我对下岗女工的培训心中有了底,悬着的难题有了解,增强了信心,丰富了内容。不久我参加了中华职教社,将我从事的女子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融入温暖工程之中。

为了使培训更贴近需要,我参与了市妇联1995年组织的对千余名下岗女工的情况调查。发现她们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91%,就业愿望非常迫切,但文化基础较低,技能单一,有技术等级及职称的仅占8%,大专以上学历仅占1.3%。心理上又缺乏自信自强,所以转岗就业的难度大。针对这情况,我们就分别开设初级工和中级工的免费短期培训班。首先面试招收最困难、最肯学习、又最迫切希望就业的学员入学。聘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市三八红旗手任兼职教师,她们理论联系实际,言传身教效果特别好,我们还为学员开设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特色课,鼓励学员调适心态,积极就业和创业。学校连续几年培训400多人次,就业率达70%以上,学员中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有的成了成功创业的女企业家。如祥和面馆的孙祥英、翡翠玻璃店的胡志凤等。点心班的周玲玲被新民晚报食堂聘用后,由于她出色的表现,被提拔当上新民大酒店部门负责人,服装班的李德兰被真丝大王录用后任服装部主管。她们的事例都被媒体写成专题报道,学员成了再就业的明星。服装班学员结业时,我们不仅让学员把自己做的衣服、包袋、绢花等作品进行陈列展示,还让每一位学员穿上自己制作的服装进行时装表演。由中国妇女报记者撰写“特殊的时装表演”给予热情报道,电视台“女士一族”进行了全场拍摄和转播。使学员们自信心大增,去积极应聘或自己开业。我们的职业培训确实给失业妇女送去了温暖。在那几年的女子职业培训过程中,市职教社吴仲信、生杰灵等领导对我校的工作曾经给予许多指导和鼓励。我多次参加市里温暖工程信息通报、理论研讨、工作交流会等,推动了我们的工作。这期间,我校原设立的“唯尔福妇女儿童心理咨询”热线配合温暖工程,为妇女解除心理烦恼,让她们从委屈、焦虑和无助失望中走出来,成了专为妇女排忧解难,温暖心灵的知心朋友。1996年底该热线被市政府评为上海市妇女发展实事奖。

社会广泛关注,对外产生影响

我们的女子职业培训工作,因为是在职工下岗大潮来临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所以特别受到媒体关注和社会热情支持,也吸引着外宾慕名前来参观访问。

新闻界的朋友对我校的培训信息,结业典礼,就业反馈,学员典型等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报道,这不仅对师生是极大的鼓励,也大大提高了我们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对学校发展是极大的促进。经媒体宣传后,不少学员舍近求远前来报名就读,有的单位主动要求和我们合作办学,或提供助学经费,或负责学员就业,也有的媒体主动邀请我去做访谈嘉宾。如我去广播电台的“市民与社会”、“小茗热线”做节目后,新班的招生很快爆满。市劳动局对我们也给予极大的支持,学员通过考核获得该局的技术等级证书,促进了她们再就业。学校还获得政府的助学资金。更令我难忘的是1998年6月18日,上海市市长徐匡迪亲自到我校调研,并为学校题词“为妇女分忧,为社会解难”。6月30日时任美国克林顿总统夫人希拉里一行来校访问,重点参观下岗女工的职业培训,她对我们的“四自”精神大加赞赏,说“这四自精神很好,各国的妇女都需要”,并祝学员们转岗成功。这次重要的外事接待任务圆满完成,中美双方都很满意,受到市外办的表扬,并把学校列入了此后上海市外事开放单位,陆续接待了巴西女总统、英国女王等许多国外政要,学校的硬件建设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新建的校舍里,增设了烹饪和点心制作的实训室。同时还被列为市劳动局的考核站。我们还受国家劳动部的委托负责编写完成了“现代家政实务”的培训教材,供全国使用。

职业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不仅使学校在生源、师资、发证及资金方面有了很大的拓宽,而且也提高了办学人员的素质。全校教职工在送温暖,献爱心的职业教育中,更加奋发进取,团结协作,增进了与学员的感情,增强了为她们服务的意识,成为一支很有战斗力的团队和非常和谐的集体。在这段时期,办学的路越走越宽,得到的荣誉和鼓励也特别多。我校被评为上海市“三学”先进集体、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

退休以后,因为原工作单位和家庭都在徐汇区,我这个职教社社员理所当然地参加了徐汇社的各项活动。走进徐汇社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我又见到原市社老领导吴仲信、生杰灵、吴贤忠、黄宾笙和区社的汪士琴、曾武英等老同志。有时谈起十多年前一起参与温暖工程,参加重大庆典活动的情况,总是回味无穷。几位老同志每次都认真参加徐汇社活动中与大家共欢乐的精神也令我十分钦佩。近几年常听到他们,为了迎接中华职教社百年华诞所进行的大量调研、采访、撰稿的对话,他们对职教社对黄任老怀有深厚感情,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了我。在他们的热情鼓励下,写就此文,作为向中华职教社百岁生日的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