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兴大学中文研究所 陈依萱


  无论是至圣先师的故里、“登泰山而小天下”、“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说到山东,总是文化与自然交织并存,令人无限向往;真正到了山东,才知道什么是“山东好客,好客山东”,齐鲁遗风熏陶下,山东人质朴温雅却又热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恰恰体现在山东人的待客之道,沿途我们备受礼遇,主人不藏私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好山好水,急于与客人分享。

  刘鹗《老残游记》里写到许多关于济南的美丽对联,“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舫穿藕花”,这些美丽,也许都及不上济南放弃建地铁,宁愿保护泉脉的心意,感谢济南愿意在现代化发展与自然环境中取得平衡,使得我们今日还能看到清澈的趵突泉,尝上一口净凉甜美的泉水。泰山与岱庙是古时皇帝祭拜天地之处,帝制已殁,对天地崇敬之心却不曾削弱,登上瞻鲁台,山势的雄伟与今日城市尽收眼帘;走访岱庙,泰山府君端坐殿内,静静倾听着人们的诉说。科技日新月异,总不敌时间长河,所幸泰山千年不曾动摇,岱庙古木依然参天,我们循着先人的脚步,在旅游的同时找到与过去的连结。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夫子的思想影响深远,后世推崇备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玄学企图融合儒道,唐玄宗注孝经,宋明理学在“性即理”“心即理”间争论不休,清代朴学随之发展起来。时至今日,我们总模糊了孔子学说与儒家之间的界线,无法还原其面貌,知道孔夫子的好,却又说得不准确,枉使夫子在褒贬间摆荡。重新爬梳有其必要性,在文献间反复研读思辨,一问一答,正是夫子与学生的相处模式,兴许回到这一步,才不使夫子之道徒具形式,异化为枷锁。三孔定是山东必游之地,多少游人怀抱虔诚朝圣之心而来,却也恰恰因为如此,失了几分教育的功能,历代帝王对夫子的颂扬或多或少都带着政治目的,而孔庙孔府孔林于现代除去观光朝圣功能外,又该如何教育安定天下生民,值得我们反思推敲。

  山东承载许多烽火征战,沉重沉痛,甲午战争的北洋舰队、台儿庄的浴血奋战,是近代史上不忍卒睹的一页,在纪念馆与博物馆里,一次次唤醒人们的记忆,前车之鉴,不可再犯;也正因为面对历史的挫败伤痛,我们得以反省、成长、茁壮,回顾战争始末不是刻意挑起仇恨,而是提醒人们今日和平得来不易,维持不易,莫要轻易放弃。山东大学的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基地真是让人惊艳惊喜,“传统文化之为用”莫过于此,音乐、书法、茶道、版画、剪纸、棋艺……全都从书本上的文字走了出来,走进人们的生活中,透过体验与讲习,再一次赋予生命,其实每一次的复古都是一种创新,在固有的解释里注入合于当代的元素,也正因为复古与创新,文化才能源远流长,绵延不息。

  旅程终要告一段落,山东之美还来不及一一欣赏,返家的时刻却已到来,乘兴而来,满载而归,所有悬念,都是为了下一次相见。

 

 

 

</